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参加“耕读赋能 五育相融”系列活动的“插花创意大赛”。
岭南春早,沃野新绿。当南粤大地的春耕画卷次第铺展,在广东省惠州市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田间课堂里,一群新农人正躬身沃土,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耕读传家劳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套人才培养新模式。
耕读协同 探索教育新范式
“以耕读教育为犁,深耕人才培养的创新试验田。”学校教务部部长周玲艳表示,学校以“明确一个目标”“构建一个体系”“建好一门课程”“编写一本教材”“建立一批基地”“建设一个场所”“组建一个团队”“开展一个活动”“立项一批项目”“形成一批案例”的“10个一”为核心,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范式。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深度挖掘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独特做法、创新举措及成效,提炼出耕读教育在厚植学生爱农情怀、强农使命、兴农本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体系以耕读教育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实际,以爱国主义教育、耕读文化和农耕文明、农业认知、农事劳作、心得体会为主题,结合专业特色,形成“5+1”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遴选43位耕读教育指导教师,打造了《服务“三农”社会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并编写了《耕读岭南》教材及配套用书。学校创新专业教育与耕读教育互融模式,探索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耕读实践”教学改革,26个耕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促进专业学习与耕读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提升耕读育人实效。
校园之外,学校以现有的科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在与校政、校所、校企开展耕读教育的基础上,遴选建立一批校级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厚植学生爱农情怀,提升学生兴农本领。同时,学校建设了耕读文化传承、实践智慧启迪的耕读教育课室,通过农具实物展陈、非遗技艺体验、节气农事观察等真实劳作,实现耕读文化的活态传承。
为丰富耕读教育内涵,将其与专业教学、知识学习、技能实践相结合,传承耕读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作物种植大赛、植物标本制作大赛、美丽乡村摄影大赛等“耕读赋能 五育相融”系列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和耕读教育特色,培育学生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和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
学校在强化耕读教育、课程思政、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过程中,构建了“育人机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五维度”强化策略,同时通过“耕读+校史红色基因”“耕读+校园文化活动”“耕读+专业教育”“耕读+社会实践”的“四融合”实践、将知识、情感、意志和行动有机统一,成为引导青年学子学农知农爱农为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体现了新时代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彰显了耕读并举、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三链融合 锻造育人新引擎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学校推动耕读教育在学校的全面深入和持续发展,提升耕读教育实效,通过“文化链—专业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将耕读教育锻造成服务“三农”的育人引擎,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懂两爱”新农人,很好地诠释了“耕以强体,读以润心”的深层内涵。
新时代的耕读教育,要让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用农耕文明浸润青春,搭建育人“文化链”。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开发了28门“大国‘三农’”通识课,如《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耕读“三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双碳”发展》等。在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不仅参与农事实践,更通过“仲恺先生,我想对您说”的时空对话、祭拜廖仲恺纪念碑等活动,感悟“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这种“精神寻根+技术拓新”的文化浸润,实现了从“知农”“爱农”到“为农”的情感升华,让耕读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土壤。
学校耕读教育实践的特色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耕读+”育人生态,锻造学生兴农本领,打通“专业链”。
仲恺农业水土污染修复团队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农业水土污染防控治理为重点研究方向,将生态修复论文写在田间;学生在田间调研和种植实操中不断创新,助力水果保护新技术“果膜先锋”研发,帮助解决水果保护领域的行业痛点;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开发“农芯伴学”系统,通过知识图谱实现24小时智能助学,深化耕读融合,破解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
如今,耕读教育已在田间地头扎根,完成了从田间到产业的成果转化,形成了青年学生助力产业振兴的“服务链”。
在耕读教育的带动下,学校近2万名学子深入超100个乡村,服务和走访群众超5万余人,毕业生中参与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投身农村和基层机构人数大幅提升,2024年达37.6%。
与此同时,学校学生化身主播助农直播,通过电商直播、微信小程序、短视频传播等方式拓宽肇庆江川镇等地区菠萝芒果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直接销售3000多斤,增收近2万元,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唯有扎根泥土的成长,才能孕育出顶天立地的力量。我们要让耕读教育既能解析土壤的酸碱度,也能测量文化的厚度,为农业强国建设锻造‘顶天立地’的新农人。”周玲艳表示。